【著作等身的意思是什么】“著作等身”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著作非常多,其作品的数量和体积可以与自身相等。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作者在学术或文学领域的高产,也暗示了其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下面是对“著作等身”的详细解释,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著作等身 |
拼音 | zhù zuò děng shēn |
含义 | 形容一个人所写的著作数量非常多,其作品的体积可以与本人相等。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学者、作家等在写作方面的高产和成就。 |
出处 |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言曰:‘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大如斗,口张若井,声如雷,行步如风,气力过人。’……‘今陛下以文章之士,而令我为俳优,是使贤者不遇,愚者得志也。’”(后世引申为“著作等身”) |
二、词语延伸
- 出处背景:虽然“著作等身”并非直接出自古代文献,但这一说法源于对古代文人著述丰富的赞美。
- 现代使用:如今多用于形容作家、学者等在创作上的丰硕成果,强调其作品的量与质。
- 常见搭配:如“这位作家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他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当代文坛巨匠”。
三、与其他类似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著作等身”的区别 |
妙笔生花 | 形容写作技巧高超,文章优美 | 更强调文采而非数量 |
高产作家 | 指写作数量多 | 与“著作等身”相近,但更口语化 |
学富五车 |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 强调知识积累,非写作成果 |
四、总结
“著作等身”是一个褒义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术或文学领域内有大量高质量的作品产出。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勤奋与才华,也象征着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出处以及与其他词语的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