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杜鹃是什么意思】“啼血杜鹃”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诗词和民间传说,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哀怨或思念的情感。它不仅具有文学色彩,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
“啼血杜鹃”字面意思是“杜鹃鸟啼血”,实际上是指杜鹃鸟在春天不断啼叫,仿佛因悲伤而流血。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常用于表达深切的哀思、离别之痛或对故土的思念。
在古诗文中,“啼血杜鹃”常与“望帝化鹃”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讲述了古蜀国国王望帝因国破家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日夜啼叫,声声哀切,令人动容。因此,“啼血杜鹃”也成为一种情感的象征,表达内心深处的悲痛与无奈。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名称 | 啼血杜鹃 |
词义解释 | 比喻极度悲伤、哀怨或思念的情感;也指杜鹃鸟因悲鸣而似啼血。 |
出处 | 来源于古诗文及“望帝化鹃”的传说。 |
文化背景 | 与中国古代神话、诗词文化密切相关,象征哀思与离愁。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深切的悲伤情绪。 |
近义词 | 哀鸿遍野、泪尽泣血、肝肠寸断 |
反义词 | 欢天喜地、喜气洋洋、无忧无虑 |
典型诗句 | “杜宇声声啼血泪,春江月落满城霜。”(出自古诗) |
三、结语
“啼血杜鹃”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爱情、家国的深刻思考,至今仍在文学与艺术中熠熠生辉。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