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如盖矣原文】一、
“亭亭如盖矣”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句话原本是描写庭院中的一株枇杷树,形容其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犹如伞盖般遮蔽天空。在文中,“亭亭如盖矣”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与情感的抒发。
归有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居所的变化和家庭生活的点滴,通过“亭亭如盖矣”这一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主题。该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语句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亭亭如盖矣”的出处、含义及相关背景,以下表格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纳整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 |
原文句子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字面意思 | 庭院中的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长得高大挺拔,像伞盖一样。 |
作者 |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 |
文体 | 散文(记叙文) |
写作背景 | 归有光回忆与妻子共同生活的情景,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
情感内涵 | 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盖”)、借景抒情、细节描写 |
文学价值 |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被誉为明代小品文的代表之作 |
后世影响 | 成为后人学习写景抒情的典范,常被引用于文学创作和教学中 |
三、结语
“亭亭如盖矣”虽仅寥寥数字,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映射。通过这一句,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归有光对妻子的深情厚意,也能体会到他对人生、时间与记忆的深刻思考。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正是中国古典散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