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是什么官】“典史”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主要存在于明清时期。它属于地方官系统中的一个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在地方治理中具有一定作用。以下是对“典史是什么官”的详细总结。
一、典史的定义与起源
典史是明清时期县级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通常设于县衙之中,负责文书、档案、司法事务等具体工作。其职责多为协助知县处理日常政务,属于县令的属官。
典史一职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但真正制度化是在明代。清代沿袭明制,典史继续作为县级官员体系中的一员。
二、典史的职责
职责名称 | 具体内容 |
文书管理 | 负责公文的收发、整理和归档 |
档案保管 | 管理县衙各类档案资料 |
司法辅助 | 协助审理案件,记录庭审过程 |
行政事务 | 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如户籍、赋税等 |
勘验事务 | 参与命案、纠纷等现场勘验 |
三、典史的品级与待遇
典史一般为从九品或未入流,属于较低级别的官员。在清代,典史通常由举人或贡生出身的人担任,也有部分由地方士绅推荐。
由于品级较低,典史的俸禄并不高,主要依靠地方津贴和灰色收入维持生活。因此,典史在民间常被视为“小吏”,地位不高,但实际操作中却掌握着不少实权。
四、典史的历史意义
尽管典史职位不高,但它在基层治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连接上级官员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承担着大量具体的行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典史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层级性。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明清时期县级行政机构中的属官 |
职责 | 文书管理、档案保管、司法辅助、行政事务等 |
品级 | 从九品或未入流 |
任职者 | 多为举人、贡生或地方士绅 |
地位 | 低品级官员,但实际权力较大 |
历史意义 | 在基层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
综上所述,“典史是什么官”可以简单理解为:它是明清时期县级行政系统中的一名低级官员,负责文书、档案、司法等具体事务,虽品级不高,但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