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奴后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文章概述
《雁奴后说》是一篇具有寓言性质的文言短文,主要通过描述雁群中“雁奴”的行为及其后果,传达出对忠言逆耳、识人不明等现象的反思。文中借雁群的遭遇,隐喻现实社会中因不听劝告而招致祸患的现象。
本文内容虽短,但寓意深刻,语言简练,是学习文言文、理解古代寓言思想的重要材料。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
原文 | 翻译 |
雁奴者,雁之警也。 | 雁奴,是雁群中负责警戒的鸟。 |
每夜栖息,必立于高处,以察人兽之迹。 | 每到夜晚栖息时,必定站在高处,观察人的踪迹和野兽的痕迹。 |
一旦有异,便鸣叫示警,群雁闻声而起,得以避害。 | 一旦发现异常,就发出叫声示警,群雁听到后就会起来,从而避开危险。 |
然其性刚直,不畏强权,常直言规劝,不避讥讽。 | 但它性格刚直,不怕权威,常常直言规劝,不回避讽刺。 |
久之,群雁厌其聒噪,遂共谋曰:“此奴多事,不如去之。” | 时间久了,群雁厌烦它的吵闹,于是共同商议说:“这个奴才多管闲事,不如除掉它。” |
一日,猎人至,群雁无备,尽被擒。 | 有一天,猎人来了,群雁毫无准备,都被抓住了。 |
方知雁奴之言,实为良策,然已晚矣。 | 才知道雁奴的话确实是良策,但已经太晚了。 |
三、注释说明
文言词句 | 注释 |
雁奴 | 雁群中负责警戒的鸟,象征忠言之士。 |
警 | 警戒、防范。 |
栖息 | 栖息、停留。 |
立于高处 | 表示居高临下,便于观察。 |
察人兽之迹 | 观察人类和野兽的踪迹。 |
鸣叫示警 | 发出叫声警告其他雁群。 |
群雁闻声而起 | 其他雁听到声音后迅速反应。 |
刚直 | 性格正直、不阿谀奉承。 |
直言规劝 | 直接指出错误,进行劝谏。 |
讥讽 | 讽刺、嘲笑。 |
聒噪 | 吵闹、啰嗦。 |
共谋 | 一起谋划。 |
多事 | 多管闲事。 |
猎人至 | 猎人到来。 |
无备 | 没有防备。 |
尽被擒 | 全部被捕获。 |
良策 | 良好的策略、建议。 |
已晚矣 | 已经太迟了。 |
四、总结分析
《雁奴后说》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忠言往往不受欢迎,但却是最有益的建议。雁奴虽然被群雁误解和排斥,但它所发出的警告本可以避免灾难。然而,由于群雁的短视和盲目,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
- 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那些看似“多余”或“烦人”的忠告。
- 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或偏见而忽视真正有价值的声音。
- 有时,真正的智慧并不来自主流,而是来自那些敢于直言的人。
五、表格总结
内容类别 | 内容要点 |
文章标题 | 雁奴后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体裁 | 寓言文言文 |
主旨 | 忠言逆耳,识人不明,终酿大祸 |
人物角色 | 雁奴(忠言者)、群雁(听众) |
故事结构 | 开头(介绍雁奴职责)→ 中间(群雁排斥雁奴)→ 结尾(群雁受害) |
语言风格 | 简洁、含蓄、寓意深刻 |
启示 | 要虚心接受批评,不可因短期情绪否定长期价值 |
如需进一步扩展为教学讲义或阅读理解题,可在此基础上增加问题设计与思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