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绣球的词语意思是什么】“滚绣球”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传统戏曲、曲艺及文学作品中。它原本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后演变为一种艺术表演方式,也常用来形容某种热闹、欢快、节奏感强的场景或行为。在不同语境下,“滚绣球”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一、总结说明
“滚绣球”最初是指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在鼓点和音乐的伴奏下,围绕一个中心点(如绣球)进行旋转、跳跃等动作,场面热烈、气氛活跃。后来,这一词语被引申为比喻某些热闹、喧闹、充满活力的情景或行为。
在戏曲中,“滚绣球”也常作为曲牌名出现,用于表现人物情绪高涨、情节紧张或场面热闹的段落。
二、词语解释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原指一种民间舞蹈,后引申为热闹、欢快的场面或行为。 |
来源 | 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常见于戏曲、曲艺中。 |
文化背景 | 与民俗活动、节庆表演相关,象征喜庆、热闹。 |
引申义 | 用于形容人或事的活跃、热闹、情绪高涨的状态。 |
使用场合 | 戏曲、文学、日常口语中均可使用。 |
相关术语 | 曲牌名、民间舞蹈、热闹场面、欢庆活动等。 |
三、实际应用举例
1. 戏曲中的“滚绣球”
在《牡丹亭》《西厢记》等古典戏曲中,“滚绣球”常作为一段唱腔的名称,用于表达人物内心激动、情感澎湃的情绪。
2. 日常生活中的比喻
如:“节日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得像一场‘滚绣球’。” 这里“滚绣球”是形容人群聚集、气氛热烈的场景。
3. 现代网络语言
在一些网络语境中,“滚绣球”也被用来形容某人行为夸张、情绪高涨,带有一定调侃意味。
四、结语
“滚绣球”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词语,不仅承载着民间艺术的记忆,也在现代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无论是作为舞蹈、曲牌还是比喻,它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热闹、欢乐的追求与表达。
通过了解“滚绣球”的本义与引申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文学、艺术和日常交流中的多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