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是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在关键时刻却能一鸣惊人、展现非凡才能的人。这句话最早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原文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它原本是用来形容楚庄王在即位初期沉默寡言,但后来突然奋发图强,使国家强盛的故事。
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早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他在位初期,表面上看似无为,实则是在积蓄力量,最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强大的治国能力,使楚国成为强国之一。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色、令人刮目相看的人物。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出处 | 《史记·滑稽列传》 |
原文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
指代人物 | 楚庄王 |
含义 | 平时不表现,一旦表现就让人震惊 |
用法 | 形容有才华但低调的人,在关键时刻展现实力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称赞某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色 |
三、延伸理解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也常用来鼓励人们在平时默默积累,等到时机成熟时,就能一鸣惊人。这与现代职场、学习、创业等场景中的“厚积薄发”理念非常相似。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在前期并不被人注意,但只要坚持努力,终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因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