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养竹记原文与翻译】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养竹记》是其中一篇较为少见但思想深刻的散文,通过描写养竹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修养的思考。以下为《养竹记》的原文与翻译,并结合内容进行总结分析。
一、原文
> 养竹记
余尝游于东郊,见野竹数株,枝叶扶疏,风过而声清越,心甚爱之。遂携土归,植于庭中。日则观其形,夜则听其声,未几而竹生,渐次繁茂。
然竹性喜阴,不耐烈日。余每晨起,必先洒水以润其根;午后,则移荫以护其叶。寒暑更替,风雨相随,竹亦随之而长。年余之后,竹已成林,绿意盎然,清香远溢。
或问余曰:“君何以独爱竹?”余曰:“竹之性柔而坚,虽处幽谷而不改其志;遇风霜而不折其节。吾欲学之。”
二、翻译
我曾经在东郊游玩,看到几株野生的竹子,枝叶茂密,风吹过时发出清脆的声音,我非常喜爱它们。于是带了一些泥土回家,在庭院里种下。每天白天观察它的形态,晚上聆听它的声音,不久后竹子就生长出来了,渐渐变得茂盛。
但是竹子喜欢阴凉,不耐酷热。我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先给它浇水,保持根部湿润;中午时分,就把它移到阴凉处保护叶子。随着季节的变化,风雨交替,竹子也随之成长。一年之后,竹子已经成片生长,绿意盎然,香气四溢。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特别喜欢竹子?”我说:“竹子性格柔软却坚韧,即使身处幽静的山谷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遇到风霜也不会折断它的节操。我希望能学习它。”
三、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白居易(唐代) |
文体 | 散文 |
主题 | 养竹过程中的感悟,借竹喻人,表达对坚韧、清高的追求 |
写作背景 | 白居易在庭院中种植竹子,观察其生长过程,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竹的象征意义 | 坚韧、清高、不屈不挠、守节不改 |
作者情感 | 对竹的喜爱,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
文章结构 | 记叙养竹的过程 → 描述养护方法 → 回答他人提问 → 表达对竹的赞美与学习之意 |
四、文章特色
1.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白居易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种竹、养竹的过程,同时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使文章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哲理意味。
2.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竹子的生长过程,表现作者对坚韧品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以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 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
文章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如“晨起洒水”、“午后移荫”,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五、结语
《养竹记》虽篇幅不长,却蕴含深厚的思想内涵。白居易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切关怀。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修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