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 正文

基础研究开启新一轮“加速跑”

发布时间:2021-08-31 02:03:13来源:

导读 基础研究开启新一轮“加速跑”十年前,史在清华的实验室刚刚启动,就开始了第一次科学实验。现在,他的实验团队在2015年发表的RNA剪接结构

基础研究开启新一轮“加速跑”

十年前,史在清华的实验室刚刚启动,就开始了第一次科学实验。现在,他的实验团队在2015年发表的RNA剪接结构已经出现在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上。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史说:“2006年,当我决定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国时,很多人感到困惑。回顾今天,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十年来,我亲身参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深刻感受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时刻。”

史的故事不是个案。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成果频出,新一轮“加速跑”开始了。

继续投资,打造新实力

“中国基础研究加速追赶领先,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的许多重要领域开始运行或引领。

在基础物理领域,我国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拓扑半金属、外费米子、中微子振荡等。中国科学家发现的铁基超导材料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保持着世界上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中国多次刷新并始终保持多光子纠缠的世界纪录,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并圆满完成实验任务,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发展。

我国干细胞研究保持国际前列,率先实现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体细胞重编程和转分化,首次确认非胚胎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首次构建鼠-鼠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打破种间杂交的自然资源限制。

在蛋白质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首次分析了RNA拼接的结构和分子机制,揭示了埃博拉病毒糖蛋白与其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菠菜主要集光复合蛋白机的结构.这些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纳米研究整体实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家开辟了国际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研究的新领域,为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利用“纳米有限催化”新概念,一步高效生产甲烷成为高价值化学品,有望颠覆近百年来煤化工的传统反应路线;成功制备了栅极长度为5 nm的碳纳米管晶体管,其速度和动态功耗超过了硅基器件。

投入巨资打造新实力。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我国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教授谢新城院士说:“物理学需要钱,这对物理学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15年来,我们的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与美国的先进实验室相比,我们至少在仪器方面没有亏损。近年来,我们确实提高了创新能力,做了很多原创性的工作。”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十二五”以来,我国不断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长。基础研究投入从2011年的411.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16.1亿元,增长73.8%,年均增长14.8%。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支出500.45亿元,占中央财政科技支出的20%。

除了资金投入,人力投入也在增加。总数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创新就是基础研究发展的新引擎。

深化改革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基地的优化布局。

目前,中国已建成数学、化学、生物、医学、地球科学、信息、材料与工程等8个领域255个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港澳伙伴实验室18个。

“这些实验室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大多数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学前沿成果都诞生在这里。”叶玉江说。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大规模先进光源、散裂中子源、强磁场等一批科学仪器,为科学家探索物质基本结构、宇宙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此外,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合肥稳态强磁场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的建立和试运行。都大大增强了我国科研基地的创新实力。

“中国的科学仪器建设进入快车道,取得了许多重大科学成就,其中一些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院士说。

深化改革促进了我国基础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

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实行开放共享后的补贴机制和创新券政策,大大促进了科研设施和仪器的开放共享。国家科研设施和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建成投运,包括58个3100台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4.7万套原值670亿元的大型科研仪器。叶玉江透露:“科研设施仪器开放率达到71.2%,各类在线服务平台服务用户超过6.2万,服务总量超过130万。”

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

重点推动公共财政支持科学数据、生物种质资源和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目前已经形成28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通“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推动全国近8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年均服务各级各类科技项目逾万项,为大型飞机、重大新药创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工程、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等重要项目提供了科技资源服务。

深化改革,释放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活力和动力。

近年来,国务院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批重要政策措施,开展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科院发布卓越创新中心建设计划……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打造了新引擎,提供了新动力。

健步开启新征程

持续投入、深化改革,正在让中国的基础研究积蓄起令世界瞩目的实力,学术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最近这几年,中国的崛起非常之快,无论学术产出还是学术影响力都快速增长,呈现明显的攀升过程。可以说,我国高水平科研成果已经从涓涓细流变成江河纵横,有望成为汪洋大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表示。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发表在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已连续6年居世界第二位,近5年来全世界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中我国占18.1%,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的比例3年内从4%增长到6%。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不仅表现在论文产出上,也表现在我国科学家的名望提升上。近年来,我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屡获大奖,王贻芳研究团队获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方忠团队多次获美、欧物理学十大年度突破。我国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等计划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担任重要职务的我国科学家人数,也有明显增加。

未来几年,我国基础研究将如何锐意进取,更上一层楼?

“科技创新需要积累,特别是基础研究。”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我国将继续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科学项目,筑牢基础前沿研究根基。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优化学术环境,主动挑战科学难题,鼓励探索和协同创新,宽容失败,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跃升,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据悉,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目前已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新的5类计划中,基础研究的部署更加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强调学科均衡发展,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支持;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启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一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领域,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部署,启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纳米科技等6个重点专项,同时还启动了国家质量基础、磁约束核聚变等2个重点专项,在全链条设计的重点专项中对基础研究也进行了全面部署。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任重道远。我们期待着,中国的基础研究在这新一轮“加速跑”中,跑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