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IPO量增加“准考证” 投行带头的很少

发布时间:2021-09-16 14:02:19来源:

导读 IPO量增加“入场券”,这让投行很难率先发力。过去的2017年,共有438家公司完成IPO并登陆a股,首发募资总额2301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

IPO量增加“入场券”,这让投行很难率先发力。

过去的2017年,共有438家公司完成IPO并登陆a股,首发募资总额2301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均创历史新高。然而,在双量增加的背后,出勤率的持续下降引起了投资银行家的关注。

数据显示,2016年、2015年和2014年IPO上座率分别为91.14%、92.28%和89.34%,而2017年IPO审批率仅为79.33%,较前三年有所下降。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出勤率下降实际上是监管审计收紧决心的体现,从而有效保证了上市公司质量。此外,保荐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责任感,回归“保荐人”本源。

a股“入场券”发行收紧。

过去的2017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IPO数量最多的一年。数据显示,2017年沪深两市共发行新股438只,同比增长92.95%。其中,主板公司216家,募集资金总额1376.55亿元;中小板公司81家,募集资金总额402.69亿元;创业板公司141家,募集资金总额521.85亿元。此外,仍有26家公司IPO已获批准但尚未发行,预计募集资金236.43亿元。

另一方面,据统计,2017年,发审委共审核IPO申请498件,其中380件通过审核,全年IPO审核通过率为79.33%,低于此前年均90%的上座率。特别是第17届IEC上台后,截至目前已审核41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仅有21家公司成功入关,17家未通过,另有2家取消审核,1家暂停投票,通过率51.22%。2017年11月29日,为期一天的IPO审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件再次印证了上市门槛提高的事实。

上海投资银行家杨海(化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过去企业IPO排队时间长,所以券商通常会提前预留半年左右的排队期,这样企业会有更多时间规范业务。但现在审核速度加快,IPO项目半年内就能完成,这让很多IPO公司措手不及。一旦会议未获批准,企业通常要经过半年的自检期,参加第二次会议的企业相对容易得到IEC的特别关注。因此,一些企业开始想方设法推迟会议时间,以便通过一次会议。

根据中国证监会2017年12月7日发布的监管问答,发行人更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或更换机构保荐代表人、签约律师、签约会计师导致的暂停考试将成为历史,防止发行人故意利用暂停考试规则调整、拖延会议时间,大幅提升考试节奏。

换句话说,对于那些对会议信心不足的企业来说,几乎不可能人为调整会议时间,要么主动调整,要么撤回材料终止评审。“有些公司过去急于宣传自己的业绩有多好,但现在他们急于在会前犁出各种问题。”一位赞助商告诉记者。

事实上,很多以为短期内过不了关的上市公司,已经默默撤回了信息。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122家a股IPO排队企业终止审核,其中44家企业自2017年11月起撤回信息,占全年的三分之一以上。

审计的重点是真正的合规性。

分析人士指出,通过对2017年被剔除企业的分析可以发现,关联方交易风险、持续盈利能力不足、潜在股权纠纷、财务数据异常、会计处理合理性等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些企业最初是从小企业甚至自营企业发展而来的

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上述情况表明,2017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审计委员会的审计逻辑发生了变化。审核内容从关注IPO财务指标到关注IPO材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不等。一旦发行人无法从逻辑上推导出财务指标的合理性,就可以拒绝。这也是IPO审核效率和拒绝率明显提升的重要原因。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以往发审委在IPO审核中侧重于优中选优,而不是投资者对发行人的投资价值做出实质性判断,从而淡化了对IPO信息和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质疑、判断和审核。现在,IEC要求保荐人回归“保荐人”本源,对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直接负责。董登新表示:“这将分割保荐人和发行人的‘联盟’利益。它要求保荐人更加专业、诚信、敬业,从而提高IPO材料的质量和真实性,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助理李希表示,目前的低出勤率只是IEC审核更加严格后的暂时现象。后期适应新的审核要求后,经纪人会主动补充项目信息,加大项目评审力度,甚至完善内部项目标准,出勤率会逐步提高。出勤率的降低也会对股市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只有真正发展前景好、持续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成为上市公司,业绩不好的公司可能会自愿放弃上市之路。

赞助商在寻求改变时很谨慎。

“我们的项目最近真的很糟糕!”杨海坦言,“从2017年11月到现在,IPO审核比过去严格多了。一些以前不那么受关注的问题,现在被监管部门关注,企业和保荐人也更加谨慎。”据他说,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报告期的第一年。很多企业经营不规范,是因为不清楚或者急于省事。在严格的审计环境下,这类经营不规范的企业通常会被直接拒绝。

一些保荐人指出,如果一家投资银行的IPO项目存在普遍问题,那就不仅仅是今天的客户。

后很难再给予信任的问题。比如此前多家券商因未勤勉尽责遭到点名处罚,中介机构的投行业务被全面叫停、责令整改的事件也并非个例,甚至行业内相当看重的券商分类评级也会受影响下降。

“这样的环境,对于站在券商食物链顶端的大机构尤其有益,不少企业已经‘看不上’本地域的投行,而将目光聚焦在了全国性龙头身上。”杨海表示:“另一方面,券商对于IPO的立项会更加谨慎,需要根据发审委审核要求调整立项标准。”

数据显示,在69家有数据统计的保荐机构中,仅有21家2017年上会的IPO项目数(含联合保荐)不少于10个,甚至有15家保荐机构全年上会IPO项目仅为一个。与此同时,广发证券上会IPO项目最多为46个,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国金证券、中信建设、海通证券等五家券商上会IPO项目亦超过30家,IPO立项向龙头券商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

李茜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投行业务市场集中度较高,前十大券商IPO项目数量占比达50%左右,金额占比达60%左右。凭借在品牌、渠道、业务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大型证券公司获取优质项目的能力较强,将受益于监管的趋严。

她强调,在细节把控趋严的背景下,拟上市公司粉饰利润的可能性明显降低,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掘金绩优次新股

2018年A股首个交易日,次新股指数上涨1.1%。从2017年12月开始,次新股指数出现小幅反弹,去年12月6日至今,涨幅超过10%。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发审核准IPO的速度,市场对IPO的敏感性下降,关注重心更多集中在上市公司本身的质地上。IPO严审之下,质地不佳和透明度不高的公司将很难上市;相反,能够上市的公司身上没有硬伤和漏洞,或将具有更高的稀缺性,建议投资者挖掘真正具备持续成长性的个股。

次新股回暖

2017年12月6日开始,次新股指数开始小幅回暖,截至2018年1月2日涨幅达12.29%。开年第一个交易日,次新股指数上涨1.1%。多只个股表现亮眼,如去年10月份上市的华森制药,近6个交易日持续走强,涨幅达32.40%,昨日再度收获涨停板;贵州燃气自去年12月13日起开始强势反弹,连续12个交易日上涨,截至昨日收盘,累计涨幅高达126.22%;去年4月份上市的坤彩科技,自12月20日拉出一根长阳线后,股价也经历一波小反弹,至今股价涨幅达15.64%。

联讯证券分析师表示,从时间纵向比较,尽管次新股估值溢价仍在,但在IPO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估值溢价已有递减的趋势。这种趋势在2018年IPO继续维持常态化的情况下将会延续。而2017年上市的新股,在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部分新股当前估值在所属板块内已具备优势。

绩优股值得期待

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共有438家公司登陆A股,是A股历史上新股发行数量最多的一年。常态化新股发行之下,IPO堰塞湖有效缓解。2017年发审委对拟IPO公司的业绩要求更严,导致2017年以来上市的新股基本面状况明显提升。

申万宏源指出,次新板块中,建议关注三类个股:高增长/成长估值相匹配组合、高估值的基本面优秀个股、稀缺性组合。

2017年通过IPO严审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平均获得9个涨停板,平均开板涨幅265%。华泰证券认为,新股上市后获得的连续涨停一字板数量与当时市场情绪密切相关。2017年开板涨幅较高的新股大多具有如下要素:上市前业绩高增速、主营业务具有稀缺性、技术水平和行业地位高、与上市时市场风格匹配度较高。

对于如何掘金次新股板块,华泰证券指出,次新股板块中不乏强势个股,2017年上市的新股中有13只开板后最高价相对于开板日均价实现翻番。IPO严审之下,自身质地不佳和透明度不高的公司将很难上市,相反,能够上市的公司身上没有硬伤和漏洞,或将具有更高的稀缺性。建议要挖掘真正具备持续成长性的个股,关注上市前业绩高增速、主营业务具有稀缺性、技术水平和行业地位高的优质新股。

联讯证券认为,2017年次新股盈利增速明显强于老股的增速,其中创业板上市的次新股,利润增速是自2014年恢复IPO以来最高的一年,预计在业绩的支撑下,这批股票在2018年会有相对良好的超额收益表现。

“打新”收益率回升

最近三个月来,虽然新股连续涨停个数仍然有所分化,但“打新”收益正在缓慢回升。分析人士表示,在IPO严审的背景下,新股质量越来越高,2018年的新股行情值得期待。

打新收益率正在回升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438家公司登陆A股,是A股历史上新股发行数量最多的一年。常态化新股发行之下,IPO堰塞湖有效缓解。新上市公司中游制造业IPO公司数量最多,符合“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

2017年8月时,很多个股在两三个涨停之后即开板,“打新”收益大幅下降,“打新套利”模式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不过随着后期市场行情转好,新股的收益率开始回升。在近三个月的新股中,10月16日上市的聚灿光电,创下了24个连续涨停的最高纪录,而其他个股连续10个以上的涨停数也不少见。

数据显示,2017年通过IPO严审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平均获得9个涨停板,平均开板涨幅265%。而据浙商证券统计,2017年11月网下申购的新股个数为30只,较10月份多7只,大幅高于前值。按1.2亿底仓测算,当月A类、B类、C类投资者参与网下打新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1.28%、17.13%和5.63%,较上月明显上升,整体收益率曲线为年内中位数水平,处于下半年高位。11月获配率和新股上市数量均较10月有明显回升,整体情况与9月相仿。

关注优质新股

统计显示,2017年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498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380家通过,86家未通过,22家暂缓表决,10家取消审核,IPO通过率为76.31%。全年发放IPO批文366个,募资规模总额为2059亿元。“大发审委”对拟IPO公司的业绩要求更严,IPO通过率由81%降为56%。业绩不再是唯一的重点,“大发审委”关注问题更为全面。公司业绩的真实性、内控管理规范程度等规范性问题,以及持续盈利能力、募集资金投向的合理性等实质性问题,均是“大发审委”关注的重点。

华泰证券表示,2018年新股表现值得期待,次新股板块中不乏强势个股。2017年上市的新股中有13只开板后最高价相对于开板日均价实现翻番。对于次新股,建议“去粗取精”,挖掘真正具备持续成长性的个股,长期布局。在新股基本面质地提升的条件下,新股上市后表现值得期待。

不过,对于“打新”的套利机会,北京一私募机构表示,未来随着IPO的常态化和股票市场的逐步完善,高收益无风险的“打新套利”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套利的空间将逐步缩小。在一位从事投资的人士看来,打新“造富”模式面临着巨大考验,“打新”可能成为“鸡肋”,更多是在从事长期投资之时的额外“小奖励”,而不会成为一个获取投资收入的主要手段。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