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未来科学奖公布2018年度获奖者

发布时间:2021-09-08 10:02:44来源:

导读 未来科学奖公布2018年获奖者。未来科学奖科学委员会9月8日在北京公布了2018年未来科学奖获奖名单。李嘉阳、袁隆平、张启发因在系统研究水稻

未来科学奖公布2018年获奖者。

未来科学奖科学委员会9月8日在北京公布了2018年未来科学奖获奖名单。李嘉阳、袁隆平、张启发因在系统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等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伟、冯小明和周齐林在发明新的催化剂和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获得了材料科学奖。林本坚因在浸没式光刻系统的开发、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的不断拓展以及摩尔定律的多代延伸等方面的成就,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今年,“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李嘉阳、袁隆平、张启发在系统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理、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水稻承担着养育中国乃至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重任。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控制这些性状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同时,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对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断改良水稻性状,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是当代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袁隆平首创培育了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使杂交水稻成为可能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不同亲本杂交产生的后代会比亲本有更好的性状,这就是所谓的杂种优势。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很难有不同亲本的杂交后代,杂种优势无法体现。然而,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培育和杂交水稻育种体系的成功证明,杂种优势也可以应用于水稻,从而为利用杂种优势有效选育高产高抗水稻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继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工作之后,张启发和李嘉阳开创了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张启发创造性地构建了水稻“永久F2群体”,解释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首次发现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显著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大大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为补充张启发在杂种优势方面的工作,李嘉阳致力于研究水稻株型对其产量的影响,发现分蘖数和穗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他通过株型间的特定组合,在光合作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等各方面寻找理想的株型,提出了设计和选育高产优质超级稻的新思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李嘉阳培育了20个水稻新品种。2016年以来,这些水稻新品种种植面积已达3500万亩。

李嘉阳、袁隆平、张启发在促进水稻产量可持续增长的“命题”下取长补短,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的原创性工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基础科学和国计民生,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将颁发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以奖励他们的杰出成就。大奖为100万美元(约人民币688万元),每人获得三分之一的奖金。

“材料科学奖”获得者马大伟、冯小明和周齐林在发明新的催化剂和反应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的途径。

开发新的化学反应和合成策略是现代化学和分子科学的基石之一。在创造新物质的过程中,化学家催生、推动和促进了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包括新药研发、香料工业、材料科学、基因测序等领域。同时,合成化学为人类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世界和生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基础。在过去的100年里,合成化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它为原子之间的成键和断键提供了各种模式。然而,键断裂和形成的准确性和效率高度依赖于能够有效促进反应并控制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催化剂。

基于合理的分子设计和创新的思想,马大伟、冯小明和周齐林开发了自己的催化剂,极大地促进或改变了几个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发展。马大伟以铜氨基酸配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碳氮键的高效构建,为合成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和材料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1]。基于周齐林螺二茚的优势配体骨架,设计和开发了多种新型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其中,手性螺环铱和铑催化剂的超高效不对称催化加氢为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和关键中间体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2]。冯小明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手性二氮嗪配体和催化剂,并以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实现了手性路易斯酸催化的多种新的碳-碳键合反应,为一些重要的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3]。马大伟的马氏体胺化反应,周的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冯的手性二氮嗪配体和催化剂,在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大奖为100万美元(约人民币688万元),马大伟获得50%,冯小明和周齐林分享另外50%。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林本健开创了浸没式光刻系统,不断拓展纳米级集成电路的制造,并将摩尔定律推广了多代。

林本坚一系列突破性创新研发的浸没式光刻(也称光刻)方法,使集成电路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到精细纳米量级。在过去的十五年和可预见的未来,它为构建最强大的计算和通信系统做出了关键贡献。

自1959年半导体工业中平面电路发明以来,传统的“干”光刻已经连续使用了40年。然而,由于基本光学衍射的限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征尺寸小于65纳米的芯片面临着不可逾越的瓶颈。林本坚预见到昂贵的“干法”光刻技术将进入死角,建议采用浸没式光刻或“湿法”光刻。这种方法是一种新的光刻工艺,其中透镜和晶片表面之间的气隙被液体介质代替,以提高光学分辨率精度。

。虽然原始的浸润式概念在80年代曾提出过,但距离可实现的方法很远。为使得全面表征及优化浸润式微影系统,林本坚定义了并导出了关键性能指标和缩放公式,为极高解析度的三维浸润式微影光学系统规范了必须遵行的缩放定律。他还研发出克服液体中微气泡形成的方法,开拓了在热力学极限下,经由水而衍射的微影工序。他的一系列发明在科学和工程上证实了“湿式”微影方法可用于最先进的IC制程,他的突破性发明和持久的技术引领促使全球半导体工业界改用“湿式”微影方法。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浸润式微影方法用最有成本效益的193nm ArF为激光源显影,将IC技术节点从65nm循产业路线图持续降至7nm,使得摩尔定律得以持续延伸了七代。根据IEEE近期的数据统计,浸润式微影技术制造了至少世界上80%的晶体管。

自六十年前发明集成电路以来,半导体技术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及社会化革命。在我们庆祝集成电路诞生六十周年之际,将未来科学大奖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 - 授予这位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半导体工业界的英雄,“浸润式微影之父”不仅恰当且意义深远。他将获得大奖奖金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88万元)。

作为中国第一个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强调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完成、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科研工作,不论其国籍、性别和年龄,旨在推动突破性基础科学研究,表彰优秀科学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进科学事业发展。未来科学大奖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激励示范效应,激发全社会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家的尊重,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学,实现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体系主要参考诺贝尔奖等国际著名奖项。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与机构推荐。在确定候选人后,由科学委员会确定五位以上该领域的国际专家,对各候选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创新性、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竖向比较。最终的获奖者名单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参考国际同行评议不记名投票确定。同时邀请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高西庆和毕马威组成监督委员会,监督整个评奖过程。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目前由21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生命科学奖委员包括杜克大学董欣年、芝加哥大学何川、赛诺菲集团刘勇军、斯坦福大学骆利群、北京大学饶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北京大学谢晓亮;物质科学奖委员包括斯坦福大学鲍哲南、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丁洪、上海交通大学季向东、清华大学毛淑德、麻省理工学院文小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美国Scripps研究所余金权;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委员包括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普林斯顿大学李凯、香港科技大学励建书、布朗大学舒其望、北京大学田刚、美国西北大学夏志宏、台湾交通大学张懋中。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人民币约688万元), 每项奖金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将于2018年11月18日在北京盛大举行。届时,全球近百位具有卓越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出席见证,并将在11月17日-18日的F²科学峰会上进行有关前沿科学及未来展望的精彩专题演讲。这次F²科学峰会共有十二场专题研讨会,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等领域的前沿话题,并会举办青少年对话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

据了解,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目前,未来科学大奖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约合人民币688万元)。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