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协同创新不要盛装 要头脑冷静”——对话京津冀协同创新见证者

发布时间:2021-09-03 14:03:08来源:

导读 ——对话京津冀协同创新见证人:“协同创新不要盛装,要硬着头皮”。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展如何?有多少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三地协

——对话京津冀协同创新见证人:“协同创新不要盛装,要硬着头皮”。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展如何?有多少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三地协同创新的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下一站在哪里?对此,记者向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见证者、北京中关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天河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朱希铎询问了协同创新的成果和问题。

记者:中关村天河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作为首批创新实体,近日正式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这是基于什么考虑?天津会带来哪些变化?

朱希多:中关村天河平台日前正式签约,成为首批入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45家企业之一。作为北京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资源整合的重要成果转化平台,天合联盟计划在天津建设“综合性专业系统平台”,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按照我们的规划,到2017年上半年,我们的技术对接功能,包括远程视频、信息路演展示、项目动态跟踪等功能,以及我们探索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成熟度评价模型(TCM),将正式落地天津滨海。可以说,天河将成为中关村数以万计创新主体本地快速对接的窗口。

其实这也是一个基于长远考虑的决定。因为京津冀各有所长,北京创新资源丰富,天津有制造业基础和产业谱系,河北有很多空间资源。从长远来看,北京科技成果落地难和天津、河北传统产业升级需要共同解决。因此,我们积极与中关村的重点子园区合作,包括天津滨海、曹妃甸和保定,以促进成果。

记者:天河很早就开始推动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对接转化落地。近两年来,你在京津冀协同创新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重大变化和成就?

朱锡铎:这两年多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程大大加快,在推进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在过去的8个多月里,我们与秦皇岛市青龙县合作,以科技创新帮助当地农业经济提高质量和效益。该县是秦皇岛以下农业特色明显的地区。农民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量,增加收入,而现代农业技术、电商技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利润。

然而,当地政府和农民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或服务平台来准确支持他们的转型。为此,天合光能8个月前就来到了青龙县,我们带来了北京农业经济、养殖领域、大数据、电商等领域的专家来河北调研,提出适合当地的发展解决方案。这与以前的技术转让大不相同。我们在京津冀地区做的是一套专业的定制转运服务,需要与跨境融合、“互联网”等新变化高度兼容。过去可以很快完成的对接,往往要变成一个至少持续一年、持续两三年的动态过程。这种对技术转让的需求已经正式进入实质性的转让阶段。

青龙的例子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创新正在从以前的

朱锡铎:就像从协同创新1.0版升级到协同创新2.0版。1.0版的协同创新是龙头企业自发的探索,包括在多个园区开设河北分园,为区域合作“破冰”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模式;2.0版本更敢于面对区域产业问题,寻求有共同需求的专业支持。例如,该地区在一体化和创新面前无所适从。通过中关村,可以实现既体现个人需求又高度融合的创新资源对接,解决区域产业升级问题。

记者:京津冀协同创新下一步还需要哪些突破和优化?

朱锡铎:京津冀协同创新迈出了几个可喜的关键步骤。但要打造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京津冀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意识,积极提前布局新产业、新分工。目前,互联网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一个地方的产业升级往往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和研究成果。因此,单纯将企业与传统的推介会、科研机构的互访联系起来,很难持续推动区域内创新链的形成。纵观全球科技产业发展,专业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是决定成果、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动力。因此,下一步京津冀地区需要打破区域思维,形成区域专业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从北京实验室向创新型京津冀地区转移。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