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在旦夕释义】“危在旦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危险迫近、形势非常紧急,随时可能发生严重后果。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情的紧迫性和危险性,多用于描述局势紧张、危机四伏的情境。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危在旦夕 |
拼音 | wēi zài dàn xī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今大将军之威,震动天下,而祸福无常,危在旦夕。” |
字面意思 | 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晚之间,指极短的时间) |
引申意义 | 形势非常紧急,危险即将发生,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政治、军事、经济或突发事件中面临的紧迫威胁 |
近义词 | 火烧眉毛、千钧一发、迫在眉睫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太平无事、风平浪静 |
二、使用示例
1. 政治领域:
“目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家主权面临严峻挑战,形势危在旦夕。”
2. 军事领域:
“敌军已逼近边境,我方防线岌岌可危,战事危在旦夕。”
3. 日常生活:
“他因长期熬夜工作,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健康问题已危在旦夕。”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危在旦夕”不仅是一个表达紧急状态的成语,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危机意识”的重视。古人常说“居安思危”,提醒人们在顺境中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这一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在面对突发灾难、社会动荡或重大决策时,提醒人们要迅速反应、果断应对。
四、注意事项
- 在使用该成语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恰当,避免滥用。
- 与“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等词相比,“危在旦夕”更强调“危险将至”的紧迫感,而非单纯的时间紧迫。
- 在正式写作中,建议结合上下文进行适当解释,以增强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通过了解“危在旦夕”的含义及其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方式,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