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然纸上出自哪】“跃然纸上”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绘画等作品生动形象,仿佛跃出纸面。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出处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对“跃然纸上”出处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一、
“跃然纸上”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清代文学家郑板桥的《题画》诗中。原句为:“墨竹数竿,疏影横斜,风致翩翩,如在目前,跃然纸上。”这句话原本用于形容画作中的竹子栩栩如生,仿佛从纸上跳出来一样。后来,“跃然纸上”被广泛用于形容文字描写或艺术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虽然“跃然纸上”常见于现代汉语中,但它的真正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书画艺术的审美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成语逐渐成为文学和艺术评论中的常用词汇。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跃然纸上 |
出处 | 清代郑板桥《题画》诗 |
原文句子 | “墨竹数竿,疏影横斜,风致翩翩,如在目前,跃然纸上。” |
初期用法 | 形容画作中竹子栩栩如生,仿佛跃出纸面 |
现代引申义 | 用于形容文字或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
使用领域 | 文学、艺术评论、写作评价等 |
是否常见于古籍 | 否(更多见于近现代文献) |
作者 |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
三、结语
“跃然纸上”虽源于古代文人的艺术评论,但其生命力在现代语言中依然旺盛。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艺术,只要描写细腻、表现生动,都可以被称为“跃然纸上”。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文化背景与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