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意思是什么】“脍炙人口”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作品、言论等非常受欢迎,广为流传。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饮食文化,后来被引申为对文学、艺术、思想等内容的高度认可和广泛传播。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脍炙人口 |
拼音 | kuài zhì rén kǒu |
出处 | 《文心雕龙·风骨》:“若夫贯串经传,驰骋辞章,其于文章,可称脍炙。” |
本义 | 原指美味的食物人人喜爱,后比喻好的诗文或言论广受称赞、流传甚广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学、艺术、思想等具有高度感染力和传播力的作品 |
近义词 | 精彩绝伦、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
反义词 | 鲜为人知、无人问津、晦涩难懂 |
二、成语详解
“脍”是指细切的肉,“炙”是烤肉。在古代,这两种食物都是极为美味的佳肴,因此“脍炙人口”原意是说这些美食人人都爱吃,后来被用来比喻那些广受好评、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或言论。
例如: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文学评论 | “这首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堪称脍炙人口的佳作。” |
影视作品 | “这部电视剧情节紧凑,角色鲜明,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 |
社会现象 | “他的一番话直击人心,迅速成为脍炙人口的金句。” |
四、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多用于文艺类作品或有影响力的话语,不适用于日常琐事。
2. 语气庄重:该成语带有褒义色彩,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恰当。
3. 避免滥用:虽然常见,但过度使用会削弱其表达效果。
五、总结
“脍炙人口”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既体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审美,也反映了人们对优秀作品的推崇与传播。它不仅用于文学领域,在日常交流中也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广受好评的内容。掌握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