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的读音和介绍】“觳觫”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了解其含义和读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以下是对“觳觫”的详细说明。
一、
“觳觫”(拼音:hú sù)是形容动物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该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意思是说,看到牛被牵去屠宰时的恐惧样子,让人感到不忍心。因此,“觳觫”常用于描写动物在面临危险时的惊恐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或哲学类文章中仍会遇到。掌握其读音与意义,有助于提升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觳觫 |
拼音 | hú sù |
注音符号 | ㄏㄨˊ ㄙㄨˋ |
部首 | 虫(左) + 术(右) |
结构 | 左右结构 |
本义 | 形容动物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 |
引申义 | 常用来表达对弱小者或无辜者的同情 |
现代用法 | 多见于古文阅读、文学分析或学术研究中 |
例句 |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故曰‘觳觫’。” |
三、注意事项
1. “觳觫”为多音字组合,注意区分“觳”(hú)和“觫”(sù)的发音。
2. 在写作或阅读中遇到此词时,建议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3. 由于使用较少,初次接触时可查阅权威辞典或古籍注释以确保准确性。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清晰地了解“觳觫”的读音、含义及使用场景。虽然它不是日常用语,但在深入学习古典文化时,掌握这类词汇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