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长物原文及翻译】“身无长物”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贫穷,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财产。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中有所体现,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一、原文与翻译总结
内容 | 说明 |
成语名称 | 身无长物 |
出处 | 《世说新语·德行》 |
原文 |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布衣,曰:“卿此布衣,何以不异?”答曰:“吾本无长物。” |
翻译 |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看到他穿着布衣,便问:“你这布衣,怎么和别人不一样?”王恭回答:“我本来就没有多余的东西。” |
含义 | 形容人清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比喻人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 |
二、成语背景与意义
“身无长物”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是魏晋时期的一则故事。主人公王恭出身名门,但生活简朴,即使在富贵之时也不讲究奢华。他在一次回乡后,仍穿着普通的布衣,面对友人的疑问,他坦言自己“本无长物”,即没有多余的东西。
这句话不仅是对自身生活的描述,更体现了当时士人阶层的一种价值观——重视精神修养,而非物质积累。这种思想在后来的文人中广为流传,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三、现代用法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身无长物”多用于形容一个人经济拮据或生活简朴。虽然有时带有贬义,但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以表达一种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态度。
此外,这一成语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或演讲中,用来强调节俭、自立等传统美德。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身无长物”的关系 |
一贫如洗 | 非常贫穷,没有任何钱财 | 近义词 |
安贫乐道 | 安于贫困,乐于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 同类主题 |
两袖清风 | 比喻为官清廉,没有贪污 | 类似意境 |
五、结语
“身无长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了解它的出处与演变,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还能从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淡泊名利、安于简朴的生活态度,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