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常问答 >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2025-08-06 11:32:56

问题描述: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有没有人能看懂这个?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6 11:32:56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史记·商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变法家商鞅的生平事迹。本文节选部分集中反映了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变法的过程及其最终结局。

一、

商鞅原为魏国人,因不满魏国不重用人才,转投秦国。秦孝公任用他进行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商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这些政策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战国强国之一。

然而,随着秦国国力增强,商鞅的权力也不断扩大,引起了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旧贵族借机诬陷商鞅谋反,最终将其处死,并灭其家族。

本篇通过商鞅的兴衰,反映出变法者的命运往往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揭示了改革过程中新旧势力之间的激烈冲突。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商君者,卫之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商鞅是卫国的一个庶出公子,名叫鞅,姓公孙。
少好刑名之学,事魏惠王,不得志,去之秦。 他年轻时喜欢研究法家的学问,曾侍奉魏惠王,但未得重用,于是离开魏国前往秦国。
秦孝公已固,欲变法,而恐天下议己。 秦孝公已经稳固了政权,想要变法,但又担心遭到天下人的议论。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今君亟(jí)变法,勿顾天下之议也。” 商鞅说:“行动犹豫就没有名声,做事迟疑就不会成功。现在君主应迅速变法,不要顾虑天下人的议论。”
孝公曰:“善。” 秦孝公说:“好。”
乃以商君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法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 法令已经制定完成,但尚未公布,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南门,招募百姓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千金。
民怪之,莫敢徙。 百姓感到奇怪,没人敢去搬。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又说:“能搬动的人赏五十金。”
民争徙之,乃下令。 百姓争相搬动,于是颁布了法令。
令行于民,期年之后,秦民大悦,国以富强。 法令在民间推行后,一年之后,秦国百姓非常高兴,国家因此变得富强。
其后,秦孝公卒,太子立,是为惠文王。 后来,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即惠文王。
贵族多怨鞅,欲诛之。 贵族们大多对商鞅心怀怨恨,想杀掉他。
于是,商君亡,匿于他国。 于是,商鞅逃亡,藏身他国。
为秦所捕,车裂以殉,灭其家。 最终被秦国抓住,被车裂而死,并灭其家族。

三、结语

《史记·商君列传》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件,展现了商鞅变法的艰难与成效,以及他个人命运的悲剧性。商鞅虽以变法闻名于世,却未能善终,反映出古代改革者的普遍困境。他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制度变革与政治斗争深刻思考的体现。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