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其乏困的乏困是什么用法】在古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让人感到困惑,尤其是那些看似常见却含义特殊的词汇。“共其乏困”的“乏困”便是其中之一。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共其乏困,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中“乏困”一词,常被误读为“疲劳、困倦”,但实际含义远不止于此。
一、
“共其乏困”中的“乏困”并非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疲劳、困倦”之意,而是指“缺乏、不足”。这里的“共”是“供给、提供”的意思,“乏困”则是“匮乏、困难”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供给他们所缺乏的困难之处”,即帮助郑国解决物资和困难。
在古代语境中,“乏困”常用于描述国家或个人在资源、人力、物资等方面的短缺状态。因此,“共其乏困”可以理解为“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是一种外交或军事上的援助行为。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现代常见解释 | 古文实际含义 | 用法分析 | 出处 |
乏困 | 疲劳、困倦 | 缺乏、不足 | 表示资源、物资的短缺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共 | 一起、共同 | 供给、提供 | 动词,表示给予、援助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共其乏困 | 一起解决疲劳 | 供给他们所缺乏的困难 | 表达对郑国的援助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三、延伸说明
“乏困”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国家或个体在战争、灾荒等情况下出现的物资短缺现象。例如,在《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也常有类似表达,如“民多乏困”、“兵少乏困”等,均指资源不足、生活困难。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判断词语含义,而应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共其乏困”这样的句子,理解“乏困”为“缺乏”更符合原文语义和历史语境。
四、结语
“共其乏困”的“乏困”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疲劳、困倦”,而是指“缺乏、不足”。在古文中,“共”常作“供给”解,因此整个短语表达的是对郑国的援助与支持。掌握这种语言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