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出处于哪里】“举棋不定”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状态。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一直备受关注,很多人想知道它到底出自何处。
一、
“举棋不定”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敏,不能事君,以为君忧,敢不唯命是听?’……楚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不射人,不擒二毛。今余虽不敏,岂敢失礼于郑乎?’……郑伯曰:‘孤不天,不敏,不能事君,以为君忧,敢不唯命是听?’……于是郑伯与楚子盟于太庙,遂复其国。晋师退,赵盾曰:‘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战场上,如果一个人下棋(或指挥作战)时犹豫不决,就难以取得胜利。后来,“举棋不定”被引申为在重大决策面前优柔寡断、缺乏果断。
二、出处对照表
成语 | 出处 | 原文 | 解释 |
举棋不定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 比喻做事犹豫不决,难以下定决心,无法取得成功。 |
举棋不定 | 后世文献 | 如《左传》后世注解、《汉语成语词典》等 | 引申为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容易错失良机。 |
三、延伸理解
虽然“举棋不定”最初是军事上的比喻,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它逐渐成为描述个人在面对选择时心理状态的常用表达。无论是生活中的重要决定,还是工作中的战略部署,都能用“举棋不定”来形容那种内心的挣扎和不确定感。
为了避免“举棋不定”,人们通常需要明确目标、分析利弊、听取建议,从而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行动力。
四、结语
“举棋不定”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加理性、果断,避免因犹豫而错失良机。
如需进一步探讨“举棋不定”的现代应用或心理分析,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