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译】一、文章总结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中秋夜景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天竺寺中秋之夜的桂花香气与宁静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闲适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语言清新淡雅,意境深远,展现了白居易诗歌中常见的“闲适”风格。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本文将从原文、译文、诗句解析等方面进行整理,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诗句 | 原文 | 翻译 |
第一句 | 天竺寺前山月高 | 天竺寺前,山上的月亮高高挂起 |
第二句 | 桂子飘香满路遥 | 桂花的香气随风飘散,弥漫在长长的道路上 |
第三句 | 八月十五夜无事 | 八月十五的夜晚,没有烦心之事 |
第四句 | 独坐幽篁听玉箫 | 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聆听悠扬的玉箫声 |
第五句 | 花影婆娑人未觉 | 花影摇曳,人们却还未察觉 |
第六句 | 风吹松露湿衣绡 | 风吹动松树上的露水,打湿了衣袖 |
三、诗句解析
- “天竺寺前山月高”: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
- “桂子飘香满路遥”:桂花的香气弥漫,暗示中秋佳节的浓郁气息。
- “八月十五夜无事”:表达诗人此时心境平和,无尘世纷扰。
- “独坐幽篁听玉箫”:诗人独自在竹林中听箫声,表现出一种孤寂中的超然。
- “花影婆娑人未觉”:花影摇曳,但人们并未察觉,暗含时光悄然流逝之意。
- “风吹松露湿衣绡”:以自然之景收尾,进一步渲染出中秋夜的静谧与清幽。
四、主题思想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通过对中秋之夜天竺寺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在繁忙生活中寻求心灵安宁的愿望。全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体现了白居易诗歌中“闲适”的审美追求。
五、结语
这首诗虽短,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一幅中秋夜景的画卷,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阅读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人在自然中寻找宁静与美好的方式,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历史背景或白居易其他作品,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