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的原诗】“百尺竿头”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仍不满足,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个成语源自佛教禅宗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一、原诗出处
“百尺竿头”的典故最早见于唐代禅宗大师的语录中,具体出自《景德传灯录》。其中有一则关于一位僧人问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答曰:“日日是好日。”而另一位禅师则说:“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名言。
二、原诗内容
虽然“百尺竿头”本身并非一首完整的诗,但其背后的思想和语句在后世的诗词中有所体现。例如:
> 《题西林壁》——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虽不是直接引用“百尺竿头”的诗句,但同样表达了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仍不满足,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 |
出处 | 唐代《景德传灯录》,源于禅宗语录。 |
原文句子 |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出自禅宗语录) |
后世引用 | 虽非完整诗歌,但类似思想体现在苏轼等人的作品中。 |
寓意 | 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或事业境界。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鼓励他人或自我激励,尤其是在学习、工作、修行等方面。 |
四、结语
“百尺竿头”不仅是成语,更是一种精神态度。它提醒我们,在取得成绩之后,不应止步不前,而应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集体发展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