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原文及翻译】“社日”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民俗节日,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在古代,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本文将对《社日》这首诗的原文进行整理,并提供其白话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与文化背景。
一、总结
《社日》是唐代诗人王驾创作的一首描写乡村社日风俗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社日当天的热闹场景,展现了百姓欢庆丰收、祭祀土地神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该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白话翻译 |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 鹅湖山下的稻谷饱满肥壮,猪圈鸡舍半掩着门。 |
桑柘影斜村舍晚,炊烟起处是柴扉。 | 桑树和柘树的影子斜斜地映在村庄傍晚,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柴门。 |
男儿未解田家乐,犹把新词唱入微。 | 男子还未懂得农家的乐趣,却还吟诵着新词在微风中歌唱。 |
三、内容解析
1. 第一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描绘了乡村的丰收景象,稻谷丰盛,猪圈鸡舍安静地分布在村中,体现出农村生活的富足与宁静。
2. 第二句:“桑柘影斜村舍晚,炊烟起处是柴扉。”
写夕阳西下时的乡村景象,桑树与柘树的影子拉长,炊烟袅袅升起,柴门人家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3. 第三句:“男儿未解田家乐,犹把新词唱入微。”
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一种羡慕之情,同时也带有一点讽刺意味——那些尚未体会到农耕乐趣的人,还在吟诗作对,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四、结语
《社日》不仅是一首描绘乡村风貌的诗,更是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它通过对社日这一天的细致描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土地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来看,这首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如需进一步了解“社日”的历史背景或相关诗词,可参考更多古籍资料或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