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出自《史记·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对屈原命运的感慨与评价。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它揭示了屈原在楚国政治中因忠直而遭贬谪、最终投江自尽的原因,也反映了当时楚国政治腐败、君主昏庸的现实。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诗人和政治家,主张联齐抗秦,提倡改革内政,但因其正直敢言,屡遭小人排挤。楚怀王听信宠妃郑袖及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最终导致屈原被流放。这段历史不仅是屈原个人悲剧的写照,也折射出战国时期国家治理中的种种问题。
二、关键信息整理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史记·屈原列传》 |
作者 | 司马迁 |
原文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含义 |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 |
背景 |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腐败,君主昏庸 |
屈原身份 | 诗人、政治家、爱国者 |
主张 | 联齐抗秦,改革内政 |
结局 | 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 |
影响 | 成为后世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
三、延伸思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不仅是一句历史评语,更是一种对忠诚与智慧被误解的深切哀叹。在现实中,许多有识之士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打压,这种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体现。屈原的遭遇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也与其是否能听取忠言、任用贤才密切相关。
此外,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天问》《九歌》等,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他的文学成就与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悲剧也警示后人:在面对不公时,坚持理想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护自己、实现价值,同样值得深思。
四、结语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是对屈原一生的深刻概括,也是对古代政治生态的有力批判。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坚守。屈原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