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解释】《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所著《列子·汤问》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寓意着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克服任何困难。下面是对该篇原文的总结与解释。
一、原文内容(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与解释
部分 | 原文内容 | 解释说明 |
1. 山的地理位置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描述两座大山的规模和位置,突出其巨大难移。 |
2. 愚公的动机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愚公因山阻交通不便,决定移山。 |
3. 家人的支持 |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 愚公与家人商议移山计划,得到支持。 |
4. 妻子的质疑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妻子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 |
5. 移山的方法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愚公带领家人用简单工具移山,把土石运到海边。 |
6. 邻人的加入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邻居小孩也参与其中,体现团结精神。 |
7. 智叟的嘲笑 |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智叟认为愚公的行为荒谬,劝他放弃。 |
8. 愚公的回答 |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 愚公强调坚持和传承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终能成功。 |
9. 神的干预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天神被愚公的坚持感动,请求天帝帮助。 |
10. 结果 |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天帝被感动,派神将山移走,最终实现目标。 |
三、寓意与启示
《愚公移山》通过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传达了以下几点深刻的道理:
- 坚持不懈: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不轻言放弃,就有可能成功。
- 团结协作:愚公并非独自一人,而是带动家人和邻居一起努力。
- 信念的力量: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体现了对未来的信心。
- 改变命运靠自己:故事强调主动出击、积极作为的重要性,而非被动等待。
四、结语
《愚公移山》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敢于挑战,勇于坚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理想。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