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寡孤茕出处于哪里】“鳏寡孤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社会中生活无依、缺乏照顾的弱势群体。它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伦理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仁爱与社会责任的重视。
一、词语释义
- 鳏(guān):指丧妻的男人。
- 寡(guǎ):指丧夫的女人。
- 孤(gū):指孤儿,失去父母的孩子。
- 茕(qióng):指孤独无依的人。
这四个词组合在一起,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会中缺乏家庭支持、经济困难、无人照顾的弱势群体。
二、出处来源
“鳏寡孤茕”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虽然这句话中并未直接出现“鳏寡孤茕”,但其精神内涵与该词密切相关。
更明确的出处是《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矜、寡、孤、独”即为“鳏寡孤茕”的前身。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鳏寡孤茕”不仅是一种历史词汇,更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关注弱势群体的重要概念。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和政策保障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权益,如低保、养老、教育资助等。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现代意义 |
鳏 | 丧妻的男人 | 《礼记》《孟子》 | 社会中失去配偶的男性 |
寡 | 丧夫的女人 | 《礼记》《孟子》 | 社会中失去配偶的女性 |
孤 | 失去父母的孩子 | 《礼记》《孟子》 | 社会中的孤儿或失依儿童 |
茕 | 孤独无依的人 | 《礼记》《孟子》 | 生活困难、缺乏支持的个体 |
四、总结
“鳏寡孤茕”这一词语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反映了古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成为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一词语的出处与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并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