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聊生什么意思】“民不聊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百姓生活极其困苦、难以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或统治腐败时期人民的悲惨境遇。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民 | 百姓、人民 |
不聊生 | 无法维持生命、生活艰难 |
整体意思: 百姓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和苦难之中。
二、成语来源与出处
“民不聊生”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三年》:“民不聊生,莫知所措。”意思是百姓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也多次出现,用来描述战乱、饥荒或苛政下的民生状况。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举例 |
历史叙述 | 如“明末农民起义,百姓民不聊生。” |
社会评论 | “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家庭陷入民不聊生的境地。”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战争后的社会景象时常用此词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生灵涂炭、哀鸿遍野、饥寒交迫 |
反义词 | 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
五、总结
“民不聊生”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生存状态。它不仅用于历史叙述,也可用于现实中的社会批评,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和人文关怀。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来源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中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