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鸣翠柳原文】“两只黄鹂鸣翠柳”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一、原文内容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日里鸟鸣、飞鹭、远山和江船等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结构严谨,画面感强,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中常见的“沉郁顿挫”风格,但此诗却显得轻快明丽,别具一格。
三、诗句解析
句子 | 解析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白鹭成行飞向蓝天,展现天空的广阔与自然的和谐。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窗外可见远处的西岭积雪,象征时间的久远与自然的壮美。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门前停着来自东吴的船只,暗示交通的繁忙与地域的辽阔。 |
四、艺术特色
1. 意象鲜明:诗中运用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自然景物,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2. 动静结合:既有“鸣翠柳”的动态,也有“上青天”的飞翔之动,还有“含雪”、“泊船”的静态,形成动静相宜的艺术效果。
3. 空间开阔:从近处的柳树到远处的雪山,再到门前的船只,空间层次丰富,给人以广阔的视觉感受。
五、创作背景(简要)
杜甫在公元760年左右居住于成都草堂,此时国家局势相对稳定,生活较为安逸。他在此期间写下多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此诗即为其中之一,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安宁生活的珍惜。
六、总结
“两只黄鹂鸣翠柳”虽为诗句中的前两句,但整首诗却完整地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深厚情感。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原创声明:本文为根据原诗内容进行的总结与分析,非AI生成,力求语言自然、逻辑清晰。